新闻中心

行业观点动态更新
最新的公司新闻

浙江华企|100+制造业走访回顾,2020选哪个路口

很快一年眨眼间就过去,2020年头次发文,好久不见。(是真的太忙了
整个19年,小编大概走了公司合作的其中大概百余家中小企业,包括模具制造、紧固件、塑料制品、新材料、纺织面料、日用快消等各个行业领域,作为一家希望通过与客户保持紧密联系、互动关系的数字化营销技术服务公司,我们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微观的中小企业发展相关信息,在此做一个总结与分享。



"模仿是最大的创新"的山寨信条

已逐渐消退

中小企业对待创新,尤其是对专利技术的执着和活力,很大程度上,已与大型企业不相伯仲。

近年来,无论什么行业,从主观上愿意加大对研发、技术的投入,不光是从根本上保持产品获利的能力,更是认识到了保有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,是关乎存亡与发展的大事,这一点非常明确。

比方一家面料生产企业A,闲话时向我们阐述,早十年前,什么是自己的样布创新呢,就是围绕一个字:"抄"。

市场需求大的花色可以抄,国外的也可以抄,什么好销抄什么......基本可以做到一个新出的花色,7天出样,30大货拉走。

因此,从前他们并不焦虑,生产的面料品质不差,销售业绩好看,一片忙碌出货的和谐景象。

但一片和谐并不会一直保持,这家企业起初的资本积累,基本上是以规模化生产成本优势来获利,后发优势基本等同于0。

事实上,和这家企业的合作缘起,就是客户当时要求,帮我们做一个网站,可以告诉全世界,我们生产针织面料,我们价格非常具有竞争力,我们出货非常快,质量也能够得到保证......

在网站上线并优化推广半年左右,这家面料企业收获了西班牙、美国、东南亚等地上百封有了解与合作需求的询盘邮件,该企业迅速招人,扩张外贸业务团队来进行对接。

本以为是订单雪花般接到手软的结局?错了。

很快,对接网站的负责人又找到我们说:"网站要给我们改版,因为我们组建了全新的开发团队,以后就专门负责面料或花色的开发业务,我们要在网站上突出自主开发的这块能力。"

这只是举的一个实际发生的例子,从这几年的企业经营转变也好,管理转变也罢,各方面可以看出,中小企业对自主核心竞争能力的转变,从原本的成本优势、产能优势,逐渐转变为更具排他性的差异化优势。

比如你在细分领域的技术能力、设计能力,甚至只是你在一个工艺环节与其它人的不同,都成为了你独占一块微观市场的理由。

从中国迈入全球化为起点,中小企业关注的是高质量的订单或者是可促动企业持续壮大,与客户协同发展的合作。

尤其是正值开创企业的父辈,将接力棒转交给80后、90后的这一代接班人大潮的时候,这些不少是国外深造回国,或受到高学历教育且与先进事物紧密融合的一代,他们更加懂得:"建设核心价值领域,尤其是加大创新力度,是他们从父辈拿好接力棒的关键所在。"

然而,创新,并不是一个说说就能实现的东西,过去,抄抄改改就敢说自己是创新,现在这种想法不被鼓励且已大幅减少。

首先,从我们了解来看,鼓励自主创新的观点,是自上而下的观念转变这种崇尚创新、崇尚发明,抵制山寨的观念得到了推崇。

企业不再奔着仅仅以东西好卖、成本节省等出发点去创新,而是鼓励和提倡整个业态发展、工艺提升的研发创新,比如你研究出一个实用新型专利,也许就企业效益来讲,没有什么实际推动作用,但我们仍欢迎你去申请和继续研究。

小编认为,这种自上而下非效益挂钩的创新包容度,是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营养机制。

其次,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的改变。

以前是看到某个东西市场好卖+造价便宜,我们再去做,现在呢,企业能够静下心来,不计成本的开发一种解决市场、消费者某项特定需求的产品,尽管价格不算便宜,但推向市场仍有不错的反响,甚至原本便宜的东西,开始变得没人要了。

很多企业提到,原本的外销业务部分比内销更赚得到钱,因为达到了老外的产品要求,他们可支付较为可观的价格,但现在这种差距正在逐步缩减。

比如,一家以生产化妆品包装的知名企业,网站后台的订单原本以国外为主,基本没有什么国内询盘,为什么?因为企业重在包材的设计投入和产品质感呈现,面向的也是以国际品牌的配套生产为主,价格高,付款方式也有要求。

但近几年网站开始陆续接到中国本土业务询盘,这不乏是一个惊喜的转变。

这大概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新中产人群的持续增长有很大关系,人们对商品的选择,已跳脱出"价格便宜、能用就行、差不多就行"的这样的一个消费思维。

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整个制造行业的转型和升级,因为人们的消费方式已逐步转变成"愿意为品质买单、愿意为原创买单、愿意为情怀共鸣买单"等等。

比如小编购买一个杯子,不是因为它能喝水或者9.9包邮,而是会选择一个外观符合自己的审美偏好,有质感的产品。

比如是我喜欢的某个品牌、某个文化周边产品,或者说是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汝瓷匠人手作......我都愿意出高于杯子本身价值5倍、10倍的价格去购买,尽管这比普通杯子昂贵很多。

中国发展至今,需求市场的分层促使中小企业愿意做好东西,好东西做了有人买!不仅海外市场,本土市场对产品的品质,和品牌、品质的溢价都有了新的认知且愿意为之买单,这也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创新需求促动之一。

一个企业,无论你是做服装,做配件,或者做一把雨伞等等,不论你在什么赛道,都需要在你这个细分领域深深扎根,像一架石油勘探井一样的深,在专长领域去挖掘和掌握核心的关键技术或节点,这必定是有未来的。

有人说,专利技术也好,创新技术也罢,有钱有资本,就可以买,中国企业不就是收购了很多汽车公司、家电公司吗?这个错了,任何行业最后的核心专利技术,是没有人会卖给你的。

△数据来自互联网

华为,每年研发投入达10%-15%,高通,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在20%左右,这些基于基础研究或战略研究的高比研发投入,都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我们合作的企业中,大概接近90%左右的中小企业,都拥有自己中国范围的专利证书授权,少部分企业,已经开启了国外区域的专利申请,这和10年前的数据对比一定是好看太多。

所以,长足的创新力成为了中小企业的"护城河",这绝不是无关痛痒的一句话,中国企业以此也逐渐摆脱了曾经老外心中"山寨大国"的刻板印象或者说惯性逻辑。



2020年中小企业在关注哪些制造业变革?

在走访的一些外销型企业中,老板们也有形形色色的担忧,尤其是以美国市场为主的中小企业。

大家说:"上有美国"卡脖子",下有东南亚制造业转移,成本比我们低,简直太难了......"

不知道大家看过今年逻辑思维2020年的跨年演讲没有,里面有这么一段话:"看一眼我们的中国制造吧,规模惊人。别的不用说,一年培养的工程师,就相当于美国、印度、欧洲、日本的总和。"

工信部部长苗圩说,现在中国有41个工业大类,207个工业中类,666个工业小类。我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。

△数据来自互联网

这是人类历史上,头一次有国家做到。

众所周知,我们是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我们有着庞大的市场和最齐全的工业类别,在同一片土地上同时发生的时候,一定会催生最快的创新和制造业的变革。

这一年我们在新闻上听到,三星关闭了在中国的最后一个手机工厂,把它搬到了越南;还有在中国雇一个工人的成本,在越南能雇3个人巴拉巴拉等等听起来很有道理的理论。

小编认为,这个担心有道理,但怕中国制造业的东南亚转移带来多巨大的影响,我估计是多余了。

在上文提到的跨年演讲中,罗振宇提到过一个关于制造业的越南转移的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,小编特意去网上找了一下相关信息:

阮德成,是《越南年度经济报告》的主编,有人问他越南近几年发展的这么好是不是因为有什么产业政策?

阮德成回答说,"我们其实不需要产业政策,因为我们有'广州'。"(这里的广州是泛指,意指中国东南沿海的制造业体系)

越南对广州的依赖有多深?

拿做家具来说。越南当地虽然有大量的家具厂商。但是,要知道,做一个家具,需要上百道工序。越南工厂做的,只是比较靠后的拼装环节,前期的原料,几乎都要从中国进口。比如做沙发,90%的皮革来自江苏,90%的夹板来自山东,80%的海绵来自广东。

你可能有点不相信,沙发又不是什么高科技,至于连这点东西都依赖中国么,当然这有技术的原因,但毕竟技术也是可以学的。

但有一件事越南学不了,那就是规模网络。

因为没有规模,就发展不出如此精细化的分工网络!

小编记得19年秋天,去过一家宁波的生产电信分纤箱的企业,老板娘说,你看,这箱子是我做的,箱子拉出去的纸箱是我们一个亲戚给我做的,我这个里面的一个什么XXX,是我外甥在做......

我开玩笑说,哎呀,老板娘,你这一溜儿的钱,都自家人赚去了。

中国有现成的、精细化的、专业细分的各类制造能力,形成了一张网,越南与其自己做,还不如用中国的这张网,这么一来,这套网络,反而因为越南的加入,而进一步扩张。

所以,像阮德成说的,中国制造业向越南的溢出,其实是把越南接入到整个中国制造业的网络中。

当今再谈中国制造,看的已经不是从前的价格优势成本优势了,这些优势,终将被其他人替代,这没什么可担心的,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向柔性制造、智慧制造的转变。

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等不断的发展,十年前看起来像是"变量"的互联网,已下沉为一个普通的"通用基础设施"。

这几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新名词儿,像"人工智能、物联网、生物科技、5G、新能源等等,谁又知道是不是撬动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的引擎?

所以,与其担心这那,不如脚踏实地做好专注领域,新技术来临的时候,期待与之的"亲密接触"吧。

新年第一篇码字写的比较长,小编认为,尽管商业时代利来利往,但也需要不问西东的本心,或许,这能比焦虑,更快到达成功吧。